听名师及名师培养对象课的体会听名师及名师培养对象课的体会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听名师及名师培养对象课的体会

两天的听课结束了,我首先对局领导给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表示感谢,同时对这六位讲课的老师表示感谢。听了这六位老师的课以及他们的成长经历和专题讲座,使我深刻感受到要做好一名科学教师很不容易。更加认识到作为科学教师一定养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而且要有一颗坚持不懈探求的心,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一双灵巧的手,善于钻研,善于思考,勇于实践。
这六节课虽然课的类型不同,但是我体会到这六位教师都轻车熟路,游刃有余,教学内容条理很清晰,课堂教学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可是我教材还没有教上一遍,教材还不够熟悉。如果我也熟悉了教材该多好啊!真羡慕他们的沉着稳健,感到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这六节课各有特点: 张秀艳 老师教学的《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的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重视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取样、实验、观察、探究。通过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以及把白糖加热变黑后的物质放入水中看是否能溶解的实验,使学生建立物质的两种变化以及两种变化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物质的科学概念。在学生建立了两种变化的概念之后,反复强调、区别辨认,使学生牢固区分二者的不同,并从中体会到一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杨慧敏 老师教学的《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是一节典型的探究实验课, 杨 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猜想—设计、完善实验方案---实验探究----阅读材料---做出结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于二氧化碳的确定,不是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该气体的一些性质,再结合教科书提供的资料,确定产生的是二氧化碳。这是一个严谨的观察、实验、分析、推理过程。但遗憾的是杨老师没有组织学生做第二个实验的探究,而是教师和两名学生做的演示实验,并且演示也没有成功;杨晓林老师教学的《太阳系》一课,非常抽象,杨老师通过让学生搜集、交流资料获取知识,体现了让学生自己动手获
取知识的方法,通过教师提供的课件、学生制作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的建立科学概念。杨老师激励性的评价、丰厚的知识底蕴,讲课的激情;张建国老师对教材的把握,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及教学内容的呈现;王秀梅老师讲课的沉着、干练;马会君老师的语言的利落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一门遗憾的艺术,不管一个教师现在多么的优秀,多么的有影响,他都是在自己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反思、持之以恒地走过来的。今后,我也要向他们那样,多读书,读好书,读与科学教学有关的各种书,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文化底蕴;要努力钻研,认识科学的本质,把握科学教学探究的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提高自己和学生的科学素养,使自己教学的遗憾少一点,再少一点。
我的几点思考:
1、 杨慧敏 老师讲的《白醋和小苏打的变化》一课中证明气体比空气重的实验。 杨 老师说,她在课前做了20多次尝试只成功了两次。这次课上,她没有安排学生做实验,而是找两名学生和她一起做演示实验,但是还是没有成功。我感觉这是一个遗憾。在课前研究时, 杨 老师把蜡烛的芯剪短是一个方法,我想如果再改小集气瓶为大集气瓶,并且增加白醋和小苏打的量,还有学生做第一个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实验时,如果提示学生轻轻移开玻璃片只做一次点火实验,用后迅速盖好玻璃片,保持集气瓶中的气体不向外扩散,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2、 王秀梅 老师讲的《温度和温度计》一课中,学生在开心闯关的练习中,学生读零下8摄氏度和26摄氏度时出现了问题,分别误读为12摄氏度和34摄氏度。这说明在前面的讲授中学生还没有掌握温度计的正确认读法。虽然 王 老师在讲课中反复强调了“你是怎么读的”,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明确认识和理解。就对这个问题我提两点看法:(1)在认识温度计的构造时,还要引导学生发现刻度排列的规律:以“0”刻度为标准向上、和向下刻度是怎样排列的。(2)在学习认读温度时,读这个数,一定要引导学生感悟“这个数”是在“0”刻度上面,还是在下面,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明确正确认读温度的方法和规律,那么,我想在后面的练习时,学生就不会再出现类似的错读了。因此,我想:这样安排后面练习题中的课件就不用改了,这样的题虽然没有“0”刻度,但是它可以考察学生能否按规律正确读温度,从而判断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正确的认读方法法,这也恰恰体现了问题呈现的巧妙之处。
3、 马会 君老师讲的《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她在反思中谈到,尖牙撕裂食物感知不够。我想为了引领学生感知尖牙撕裂食物的功能,可以放一段食肉动物猎食小动物的视频,直接感官尖牙是如何撕裂食物的,同时也验证了牙医告诉我们的牙齿知识的可靠性。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想法,如有不妥请老师们指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网 » 听名师及名师培养对象课的体会

我来解答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