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单选] 御营司设置于下面哪一时期:()
A.建炎元年
B.建炎二年
C.建炎三年
D.建炎四年
A.建炎元年
B.建炎二年
C.建炎三年
D.建炎四年
【◆参考答案◆】:A
(2)【◆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典签
【◆参考答案◆】:
南朝地方长官之下典掌机要的官,又称主帅、典签帅或签帅,府州皆置典签掌管。当时府州部内论事,皆用签,其本为处理文书的小吏,权力不大。刘宋中叶以后,多以幼小皇子出任方镇,故君主用寒人出身的亲近左右充当典签,代替诸王批阅公事,甚至照管诸王的饮食起居,职位虽低,权力渐重。宋孝武帝和明帝时,为了加强对地方军政的控制,虽长王临藩,素族(非皇族)出镇,也由君主指派典签监视,往往不只一人。南齐时,典签权势益盛,每年均需轮番还都言事,刺史郡守的升降去留,亦往往取决于典签之口。梁武帝萧衍在位时,对皇室采取宽纵政策,典签权势渐削弱。典签是南朝皇权与寒人结合的产物,也是寒人兴起的重要表现之一。宋、齐君主通过典签控制和监视地方军政。对于加强中央集权虽有一定作用,但终不能消除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南朝地方长官之下典掌机要的官,又称主帅、典签帅或签帅,府州皆置典签掌管。当时府州部内论事,皆用签,其本为处理文书的小吏,权力不大。刘宋中叶以后,多以幼小皇子出任方镇,故君主用寒人出身的亲近左右充当典签,代替诸王批阅公事,甚至照管诸王的饮食起居,职位虽低,权力渐重。宋孝武帝和明帝时,为了加强对地方军政的控制,虽长王临藩,素族(非皇族)出镇,也由君主指派典签监视,往往不只一人。南齐时,典签权势益盛,每年均需轮番还都言事,刺史郡守的升降去留,亦往往取决于典签之口。梁武帝萧衍在位时,对皇室采取宽纵政策,典签权势渐削弱。典签是南朝皇权与寒人结合的产物,也是寒人兴起的重要表现之一。宋、齐君主通过典签控制和监视地方军政。对于加强中央集权虽有一定作用,但终不能消除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3)【◆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从1840年-1901年短短几十年间,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四次侵华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得工具,中国逐步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得深渊。
【◆参考答案◆】:中英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
(4)【◆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合纵连横
【◆参考答案◆】:
战国时各国处理军事外交活动的一种方式。"合众弱以攻一强"称"合纵","事一强以攻众
弱"称"连横"。战国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合纵即指东方六国联合抗秦;连横即秦国拉拢某些弱国进攻他国。由于六国皆欲借外力以利己。故合纵实为松散联盟,抗秦活动不能持久,最终为秦各个击破。一说南北为纵,六国地处南北,故南北联合抗秦谓之合纵;东西为横,六国在东,故东方六国事秦谓之连横。公孙衍、苏秦、张仪、李兑等即当时著名的纵横家。
战国时各国处理军事外交活动的一种方式。"合众弱以攻一强"称"合纵","事一强以攻众
弱"称"连横"。战国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合纵即指东方六国联合抗秦;连横即秦国拉拢某些弱国进攻他国。由于六国皆欲借外力以利己。故合纵实为松散联盟,抗秦活动不能持久,最终为秦各个击破。一说南北为纵,六国地处南北,故南北联合抗秦谓之合纵;东西为横,六国在东,故东方六国事秦谓之连横。公孙衍、苏秦、张仪、李兑等即当时著名的纵横家。
(5)【◆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哪种田是给政府机关的田:()
A.永业田
B.职分田
C.口分田
D.公廨田
A.永业田
B.职分田
C.口分田
D.公廨田
【◆参考答案◆】:D
(6)【◆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九品中正制在西晋的变化。
【◆参考答案◆】:三国时曹魏始创的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中央一些官吏兼任原籍所属郡的"中正",由他们察访本郡士人,按才能高下列为九等,以备选用。选用的原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这个制度开始时确是真正选拔人才的途径,但后来逐渐蜕变为世族门阀培植自己势力的工具。曹丕制定的"九品中正制"到了西晋,虽然仍以此为选官制度,但在执行上已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中正官一职多为世族门阀出身的官僚所把持,这一制度变成为他们培植门阀们私家势力的重要工具。这样,九品中正制已不再是真正选拔人才的途径,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这一情况的出现,加速了士族制度的形成,也是西晋的政治迅速走向黑暗的一个重要原因。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我国历代农民起义口号的发展。
【◆参考答案◆】:(1)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2)东汉末张角黄巾起义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3)唐末黄巢起义表现出了"平均"的思想和要求;(4)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了"均贫富";(5)南宋钟相、杨么起义提出了"等贵贱,均贫富";(6)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了"均田"、"免粮"。从农民起义口号的提出,可以看出农民起义水平的不断地提高,农民阶级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从政治发展到经济,然后深刻触及到封建社会的土地问题。它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影响了后代的农民起义,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8)【◆题库问题◆】:[单选] 蒙古和元朝的关系同下列哪组最相似:()
A.北宋和辽
B.隋朝和唐朝
C.大理和吐蕃
D.后金和清朝
A.北宋和辽
B.隋朝和唐朝
C.大理和吐蕃
D.后金和清朝
【◆参考答案◆】:D
(9)【◆题库问题◆】:[单选] 东汉末年是个军阀争衡的时代,起来最早的是军阀()。
A.董卓
B.王莽
C.曹操
D.袁绍
A.董卓
B.王莽
C.曹操
D.袁绍
【◆参考答案◆】:A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试述清朝实施地丁合一制度的背景及其内容,如何评价其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自汉代至清初,丁税主要以按丁征收为主。由于农民畏惧丁税的逼迫,或者流亡迁徒,或者隐匿户口,因而使封建国家无法掌握人口实数。清初以前,我国人口始终在五、六千万之间,显然是在这种政策之下,人口不实和人口增长缓慢的缘故。清康熙年间,开始对按丁征收丁税的方法进行改革。第一步是康熙五十一年决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丁税额数作为定额,以后新增人丁,亦不增加丁税。第二步是逐步实行地丁合一,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是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地亩上,每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还将其它赋役也合并到田赋中征收。这样,田多的人丁税负担就多,田少的人丁税负担就少,无田的人则不负担丁税。人民不必再有添丁添税之虑,不必再为躲避丁税而逃匿,因此有利于人口统计和人口增长。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一亿七千万,道光二十年(1840年)为四亿一千万,这显然是人口得实、人口统计比较正确以及人口增长加快的结果。